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來源:中國國際旅行社發布時間:2011-06-17
7月27日
早上起來,推窗一看,外面是好天,臺風的影響終于過去了,吃過早飯,要去武夷山旅游的團友,在大廳集合,大廳已經有一隊年輕的新加坡團在那里,聽說他們得了第二名。等他們一走,大廳立刻安靜了下來。這時忽然來了一陣暴雨,我的心不免往下一沉。可是不久就雨過天晴,沒大礙了。不一會兒導游來了,是個年輕小伙子,姓彭名旻,他要大家叫他阿明,他們南方人,旻(min)明(ming)不分。家民問他是不是彭祖的后代,后來我才知道,彭祖和武夷山有相當的淵源呢。
我們武夷山團只有十四個人,除了我們兩人,還有詩梅、韻瑩、欣瑩、國貞、沈怡、蕭楫、美娟、宇生、佩珩和蒙如玲祖孫三人,坐一輛游覽車,寬寬敞敞的,好舒服。
武夷山在福建省的北部,很靠近江西省的邊境。廈門到武夷山只有590公里,火車卻要開14個小時,這是因為鐵路是單軌,有時錯車會耽誤些時間。火車在六點五十七分準時啟動,還沒出站就經過南方飯店,大家大叫“這就是我的房間”!興奮得要命。火車慢慢地加速,跑上了原野,大家都在房間里聊天,如玲不時來和阿明討論她們從武夷山回廈門的行程,兩邊的景色漸漸地暗了下來,大家都就寢了。
火車上搖啊搖的,照說應該是很好睡才是,但是總要發生一些插曲。剛睡下時,確實不錯,有冷氣,空間雖小,倒還舒服,可是睡到半夜十二點,忽然冷氣沒了,車廂密不通風,立刻又悶又熱,我渾身大汗,實在受不了,起來到守車室去找人。守車室在車廂的最后一個房間,里面一男一女兩個守車員在聊天,他們的窗子打開了一半,車外的風,吹得他們舒舒服服,我說怎么把冷氣關了,那女的立刻起身走開,男的向我解釋,他不能動冷氣開關,車上有專門的人負責,他馬上去找,但是他又問我,“你睡著了怎么知道沒有冷氣”?我真想給他一拳。他看我沒走,再向我解釋,他不能動那些開關,我站在那里也沒用。我說,“我的房間太熱,沒法睡,你這兒不錯,我站這兒涼快涼快”,他這才去找那個所謂負責冷氣開關的“專人”。回房之后,不到十分鐘,冷氣果然來了。
睡到兩點半,冷氣又沒了,我又去找守車員,這次換了另一個男的,他二話不說,就打開控制門,把那些開關按來按去,一會兒,冷氣就回來了。后來睡到三點半,冷氣又不見了,我又熱得滿身汗,正想再起來去抱怨,冷氣又來了。第二天早上,黃蒙說她也去抱怨一次沒冷氣,或許就是這一次吧。列車員為了省一點燃油,竟將冷氣關掉,實在沒有道德,我從他問我那句話的口氣里,判斷冷氣是他們自己關掉的。
7月28日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一覺醒來(如果能算一覺的話),天色大亮,看看表才六點,兩邊有時是平原,有時是丘陵,草木茂盛,一片嫩綠。不時也有小河和湖泊,湖里常常是一片盛開的荷花,很有江南的風光。當然,這兒比江南還南呢。
八點半,車子緩緩駛進了武夷山市站。當地導游章艶芹到站臺來接。從站臺到出口,有很長一段路,還有上下樓梯,行李多的人,確實很辛苦,韻瑩年輕力壯,幫忙搬運,我也想幫忙,可總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造次。
上了游覽車,導游章艷芹給大家介紹當地風情。她個子不高,和藹可親,要大家叫她小章。她說武夷山市因武夷山而得名,以前只是一個小村子,村民主要以種茶為生。從80年代起,開始發展觀光事業,現在已經是一個觀光名勝。目前人口有20多萬,每年游客卻有400萬。自1994年起,火車才通到這里。武夷山方圓約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僅650余公尺,是一塊紅色砂礫巖構成的低丘陵,以山取勝,以水稱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它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四周皆為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山不高而有高山的氣魄,水不深而集水景之大成。巖峰聳立,秀拔奇偉,峰峰形狀不同,自平地拔起,多有筆直的峭壁,草木生于山頂,峭壁上一片光禿。九曲溪澄碧清澈,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風景絕佳。她說武夷山是自然景觀和文化相結合的勝地,1999年,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有四大景觀與文化名山:黃山、泰山、峨嵋和武夷。武夷山的文化可從下面這首武夷山對聯見其大略。
我們住的樓叫“大王閣”,大概是因大王峰的緣故吧。這個典故,以后再說。放好行李,先到對面的樓去吃早餐,因為我們到得晚,所以整個餐廳沒別的客人,坐了一晚的火車,現在可以好好的吃一頓飯了。
十點半,小憩之后,個個容光煥發,正式開始了武夷山的觀光。小章介紹一位縹致的姑娘帶著相機也跟我們一起走,她是職業攝影師,要給我們拍些照片,忘了問她的芳名,只好稱她為攝影姑娘。
上午先去看“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武夷巖茶,產在武夷山天心巖九龍巢。武夷巖茶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已有武夷茶的記載,宋代武夷茶成為皇室貢品。元代開始,朝廷在武夷山創辦篽茶園,督制貢茶,17世紀,武夷巖茶開始遠銷歐美,被作為中國茶的代表。所謂巖茶,是茶樹長在巖石的縫隙之中。一般的茶葉分為三種:紅茶、綠茶和烏龍茶。紅茶的烘焙過程較徹底,茶葉經過完全發酵,綠茶的烘焙不經過發酵,而烏龍茶則是介于二者之間的半發酵烘焙(茶葉泡開之后,葉緣是紅,葉心是綠,稱為葉紅鑲邊)。武夷巖茶屬于烏龍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而“大紅袍”則是武夷巖茶中的上品。
在一個轉彎的地方,路邊聳立著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大佛,這座大佛三面靠山,前面不遠則是潺潺而流的崇陽溪,小章說這是“左右有抱,背后有靠,前面有河,河中有泡”,是風水寶地。有大佛的庇佑,武夷山前途無量。武夷山還有著名的玉女峰和大王峰。玉女峰挺拔秀麗,大王峰雄壯寬闊,他們中間被一塊大石隔開。于是小章給我們講了玉女峰和大王峰的故事。大王是武夷山一位英俊的青年,勤奮工作,幫助鄰舍,很受村民愛戴,玉女是天上玉帝的女兒,因為不耐天上的寂寞,私自下到人間,在武夷山和大王成了一對情侶,當地有一個山精叫鐵板鬼,常常要害人,但大王每一次都破壞了他的陰謀,所以他懷恨在心,處思極慮的要破壞大王和玉女。當大王和玉女要成婚的時候,鐵板鬼上到天庭向玉帝告狀,玉帝大怒,就將大王和玉女變成兩座山峰,成為大王峰和玉女峰,但是兩座山峰仍然緊靠在一起,不肯分離,于是鐵板鬼自告奮勇讓玉帝將它變成鐵板嶂,橫插在大王和玉女的中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武夷山的民間故事非常豐富,幾乎每一峰、每一巖都有個故事。
到了九龍巢“大紅袍”景區,小章買了票(這年頭,任何觀光區都要買票),大伙兒魚貫進入,目的地是長在一座懸崖上的六株“大紅袍”母樹。九龍巢是一片狹長的谷地。兩邊高山挺拔俊秀,中間是一條石板鋪成的小徑,平平穩穩地向前延伸,時而寬闊,時而狹窄,兩旁高山時而陡峭,時而緩坡,山坡上的梯田,滿滿的茶樹,正長得茂盛,小徑旁的狹長平地,也長滿了茶樹,葉子嫩綠油亮,欣欣向榮,但是小章說這些都不是好茶,可能因為這些都不是“大紅袍”吧。山谷里天氣澳熱,又沒有風,不少女士撐起陽傘,韻瑩背著書包,戴著便帽,到處拍照,活像個大孩子,給我們這一群人憑添不少青春之氣。有時路旁出現一叢竹林,家民愛竹,立刻喜上眉梢。到中國多日以來,這是第一次真正和大自然為伍,只覺得心情暢快,腳步不覺輕盈起來。
一路上,小章不斷地講解九龍巢的風景和烏龍茶的種類。攝影姑娘也跟著我們一起走,有時也幫忙回答一下問題。顧名思義,九龍巢應該有九條龍,那是九條山巒,只是地面上看不清,看得較清楚的有“五象朝圣”和“雙龍戲珠”。“五象朝圣”是五座山峰,很有秩序的排成一列,像五只大象,斜斜的對著對面山上的一座小廟。這廟據說有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二奶的墓,傳說中她是一個狐貍精,所以這個廟又叫狐貍洞。“雙龍戲珠”則是轉身往后,從兩座山峰中間的谷地向前望去,可看見中間有一小山,像個直立的橢圓形珍珠,故名。
過了一條小溪,路開始崎嶇,也開始上坡,過了“不見天”,小徑蜿蜒而上,腿力或腿關節不好的人,開始叫了。過了“茶坊”不久,終于看到“大紅袍”的母樹。“大紅袍”母樹現在只剩下六棵,長在半山腰的崖壁上,旁邊有三個紅色的巖刻大字:“大紅袍”。對面山腳下有茅草蓋的涼亭,有小販賣茶,可以小憩。
根據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的標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巖九龍巢,清朝已名揚天下,1980年代,科技人員將“大紅袍”無性繁殖成功,開始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環境下,大面積推廣。目前武夷山“大紅袍”茶葉生產已具規模,生產面積達4萬多畝。而“大紅袍”茶葉的母樹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自2006年起,停止采摘。同時,“大紅袍”摩崖石刻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對象。
大紅袍名稱的由來有幾個不同的傳說,根據小章的解釋,是從前武夷山有一窮書生,為求功名,讀書應考,最后去參加殿試,才啟程,身體不支,昏倒于地,被永樂禪寺的方丈發現,用武夷山的茶水搭救,方丈并贈盤纏及三小包茶葉。書生許愿如中功名,必定回來重修永樂寺。后來書生果然高中狀元,并被選為駙馬。一天,皇后生病,駙馬拿出三小包茶葉為藥,治好了皇后的病。但是皇帝發現駙馬仍悶悶不樂,一問之下,才知道駙馬時時惦記所許的愿,未能重修永樂禪寺,心中甚為不安。于是皇帝允許他回去還原。駙馬著紅袍回到永樂禪寺,金塑佛身,重修廟宇,于是武夷山的茶樹,就被稱為“大紅袍”。
另外在internet上也可找到一些傳說。一則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和尚告以是當地出產的茶葉,他即脫下自身所穿的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這一傳說,應該和小章所說的是同一回事。另一個傳說則是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采茶之時,茶農要焚香祭天,然后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采摘茶葉。(廣東話把這種猴采茶稱為“馬騮茶”,因為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于數量稀少,采摘困難,所以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小章說的,是因為這種茶樹在春天發芽時,芽呈紅色,遠遠看去,就像茶樹穿上了紅袍。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指向“大紅袍”是巖茶中的極品這一事實。
從“大紅袍”母樹所在,我們轉身回程,回到停車場上車后,小章再帶我們去參觀一茶莊。半路上在那尊碩大無比的彌勒佛前停一下,讓大家下車照照相。
茶莊是專為觀光客而設計的,一位小姐介紹他們產的各種茶葉,講話像開機關槍,聲音又大,大概她每天講同樣的話,早已滾瓜爛熟。她介紹了三種茶:一級大紅袍、晚甘候和特級大紅袍,并親自烹煮,讓大家品嘗。這些都確實是好茶,各有千秋。在她的成功推銷術之下,大家紛紛解囊,不在話下。這樣的茶莊,在武夷山比比皆是。
回旅館用過午餐,小章再帶大家去登號稱武夷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天游峰景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天游峰像是一塊刀切斧劈的巨大巖石,寬約一公里,高約海拔408公尺,從登山起點的垂直高度約200公尺,在九曲溪第六曲的位置。又稱“曬布巖”。據說,每逢大雨時,山頂的溪水直沖而下,整個大石上就布滿了瀑布,遠遠望去,像是正在攤開晾曬的白布一樣。
從景區進口進來,石板路很平坦,樹蔭夾道,綠草如茵,一片和平安詳,大家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好不悠閑,過了“朱熹園”,看到兩輛卡車,是內蒙古的車牌,停在路旁,擋風玻璃上放著一塊“五十集電視影片鹿鼎記攝制組”的招牌,地上還有電線,顯然是在做拍電視劇的準備,武夷山居然被選作了外景的攝制地。
漸漸地道路崎嶇起來,也開始上坡,還經過了一個天然的小山洞,阿明說這還不算,還沒到天游峰的起點。未幾,到達一個景點叫“云窩”,前面可以看到登天游峰的山徑,和半山的小亭。這里有因峰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十余處,據說每當冬春二季的晨昏,洞中常冒出縷縷云霧,因稱“云窩”。再往前走,路右出現一叢翠竹,小章說這是四方竹,“摸摸四方竹,一輩子幸福又滿足”。家民、佩珩趕快上前去摸,我也去摸,果然這竹干是四方形的,真稀奇。然后我們來到“一線天”,石階在兩邊山壁的夾縫中,陡陡地向上延伸,最窄的地方,一個人幾乎要側身才能過去。后來佩珩說,她雖然手腳并用才走過了這一段,但對自己已有了信心,不怕爬不上天游峰了。回頭看看,我們的所在已經蠻高,前面不遠可看到山下,有“司馬泉”三個大字,卻不知泉在那里,谷底的九曲溪仍在不急不緩的流去。再往上走一會兒,看到一道石門,門額上刻有“崢嶸深鎖”四字,不知把甚么鎖在里面,一進石門,豁然開朗,一塊石碑“茶洞”出現在眼前,可能是前人烹茶之處。洞中很寬敞,很適合烹茶談心,據說歷代都有文人墨客在此隱居。穿過“茶洞”,再往上就是“仙浴潭”,傳說是仙女洗浴的地方,眾美女紛紛在“仙浴潭”的石門下拍照留念,以便回去都能變成仙女。再行不遠,終于到達了登天游峰的起點。從這兒上山,是一路石階梯,共有820級,都是在山石上一級一級鑿出來的,只容一人通過,非常險峻。到山頂的垂直高度大約有200多公尺。后來乘竹筏漂流時,排工曾講爬天游峰是:“上山氣管炎,下山關節炎,不上不下腦膜炎”,雖是笑話,卻道出爬天游峰不是那么容易的。阿明在這兒提醒大家,如果自己認為沒把握,就到此打住,跟著他順原路回去。結果愿意上山的除了我們兩人,還有宇生夫婦、蕭楫夫婦、韻瑩、沈怡、黃蒙和她女兒,我們都要征服天游峰!小章和攝影姑娘也跟我們一起走。
石階相當陡,家民一馬當先,首先往上沖,我跟在后面,打定主意,一次只以一步為目的,走完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不慌不忙,心不煩則氣不喘。今天上山的人不多,幾乎看不到什么外人,真是好運氣。登山石階,鑿在懸崖的邊緣,視線非常好。隨著石階慢慢升高,居高臨下,九曲溪的美景盡收眼底,這兒是九曲溪的六曲,溪水成一個大U字形,從右邊流過來,往左邊流過去。山巒青翠,溪水碧綠,水深處像墨玉,水淺處像翠玉,山巒的倒影,增加了光影的變化,溪水中間或有竹筏漂流而過,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明天我們也要坐竹筏,從這山下漂流。
半山腰有一個小亭子,紅瓦紅柱,頗有仙意,就叫半山亭,如有時間,能在這兒小坐,揚視高山,俯視溪水,萬仞峭壁就在眼前,該多好!韻瑩、沈怡都上來了,這兒地勢稍微寬闊,攝影姑娘給大家照了幾張相,大家也都頻頻按動自己的快門,將這美麗的風光納入鏡頭。小憩之后,繼續往上爬,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終于登上了天游峰頂!石碑上的“天游”兩個大字靜靜地在歡迎大家。家民仍是第一個,我跟在她后面,不一會兒,沈怡、韻瑩也上來了,韻瑩仍是跑跑跳跳,到處照相,到底年輕人的活力充沛。過一會兒,她又跑下去,去接應她的師姑美娟。美娟快走到山頂時,有中暑的現象,所以是坐著轎子走完最后的一小段。沈怡一上來,就說她看到我走在前面,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因為我比她要大上兩輪,還是健步如常,她一定不能落后。我想這跟平常練習太極拳有很大的關系,家民比我還要身手矯健,當亦為打拳之賜。
天游峰上有一座天游觀(殿前的橫匾則書天游閣),為一二層樓的道觀,觀中祀奉彭祖和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相傳他們父子三人開辟了武夷山九曲溪的36峰99巖,為了紀念他們父子三人的功德,這山就以彭祖兩個兒子的名字命名為武夷山。
下山的路,比上山的路和緩,都在山里,看不見下面的九曲溪,但是仍有不少美麗的景點。胡麻澗巖刻,琳瑯滿目,共有30幅,遠自宋朝,近迄民國都有。天游觀住持柯樸秋(?)在光緒28年刻的一個大大的壽字,挺拔秀麗,極為好看。清朝道光壬辰年(1832)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的“第一山”是武夷巖刻之中最大的字,每個字都遠遠超過一個人的身高。胡麻相傳是神仙飯,武夷山之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只飲胡麻澗的甘泉。過了胡麻澗,石板路一路下坡,平平穩穩,兩旁不時有竹林,憑添風雅。
到了“伏虎巖”就到了平地,再和如玲、詩梅、欣瑩等人會合,一起回程。這次旅行,詩梅的腿和腳都有腫的現象,所以不能跟我們一起爬山,是小小的遺憾。,九曲溪邊熱鬧非凡,內蒙制片廠的攝制組正在拍鹿鼎記,演員都是清朝人打扮,穿著長袍,留著辮子,很多馬匹在一旁。天游峰下,九曲溪畔,他們真選對了地方。遠處有人放起白煙,大概是要模仿晨霧的樣子。一個小伙子,騎著馬,在草地上飛快地跑。旁邊的一大片山巖,又有不少巖刻,這邊最高的三個字是“伏虎磯”,下面是“武夷升真元化洞天”和“武夷升真元化之洞洞天”,原來這兒就是“伏虎巖”,想來這些字一定又有相關的民間傳說,在另一邊則有“壁立萬仞”幾個顏體大字,雄偉有力,署名“萬歷乙酉夏長樂陳省書”。陳省是明萬歷年間的兵部侍郎,因與宰相張居正不合,受到排擠,乃于萬歷11年(1538)避居武夷山,興建幼溪草廬,并在壁間留下摩崖石刻。這個跑馬的鏡頭拍了好幾次,不知有沒有把這些摩崖石刻拍到鏡頭里去。這種大熱天,看演員們一身厚衣服,臉熱得紅通通的,真為他們叫屈。以前我們看連續劇,只管演得好不好,女的漂不漂亮,男的俊不俊,根本沒想到演戲是這么辛苦的事。好在他們不久也就收工了。在出去的路上,有機會跟他們的工作人員打打招呼,果然都是北方口音。
晚上去看了一場歌舞表演,有古裝,有現代,藝術性不高。
¥3030起
¥3500起
¥2760起
¥2750起
¥2750起
¥2500起
¥228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