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坊古戰道位于北京市
房山區張坊鎮張坊村,距市區80公里。宋遼古戰道北依太行山,南鄰
拒馬河。這里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民風古樸,更兼有眾多名勝古跡,歷來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古戰道經初步探測,長約1500米,現已修復400多 米,據文物專家認定,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內有藏兵室、兵器室、指揮室和生活設施,對研究古代軍事、政治、建筑有較高價值。張坊是北
京西南邊陲古鎮,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臨
拒馬河,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文物古跡的旅游勝地。
張坊古戰道是國家A級景區,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距北京市區約75公里,是宋遼時期修建,至今保存完好的的人文古跡。早在西晉時,大將劉琨、祖狄為抗拒北方胡人石勒的進犯,就在此重兵駐防,當時帳房林立,連綿數里,故當地百姓取名帳房,后去諧音,定名張坊。張坊古城鎮樓最底層的洞口,便通向地下戰道。
1991年,村內發現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道。戰道從地面進深4米,青磚結構,順砌,上下錯縫,頂部為立磚順砌。這種砌法與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古戰道2米,并排可列3人,高度為2米3左右,下面青磚墁地,邊側設有流水槽,盛水缸,墻壁有臺燈,頂部有通氣孔,地道內有一深水井,地道兩側均有寬約2米的藏兵室,有的藏兵室內上有土坑。古戰道在古鎮地下四通八達,迂回曲折,通四門城樓,通片上村任家墳,初步探測約為1500米,現已發現和復修400多米。宋、遼對峙時期,由于古戰道退能守,進能攻的優良軍事性能,曾迫使幽州一帶遼軍專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到了明代,古戰道的軍事性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明初洪武年間,元朝貴族潰逃
蒙古漠北,但時刻伺機反撲,不時南下犯境,古戰道成為明軍抗擊
蒙古韃子的軍事堡壘。據文物專家認定,張坊古戰道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文物價值和軍事價值非常高。
據房山縣志記載:“縣西南七十里,張坊街北樓三層門南向。高可數丈下層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
西北約二里通任家墳,俗傳任為閣老。由下層樓上中層半途轉折處有井一,相傳其井中設有刀山劍樹,顛而入,無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層可遠眺,上中兩層亦通地道。”傳說鎮樓明代皇親任閣老重修過。
鎮樓毀于
日本侵華戰火,現在所看到的鎮樓,是依原樣復建的。
張坊不僅有古城、古鎮樓,還有大遼天慶古塔,與拒馬河鐵鎖崖、孫臏山遙相呼應,與
云居寺、
中山寺、黃姑坨、下寺唐塔、
鎮江營塔、照塔等,相沿成線,迎天下游人光臨,共享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明……
張坊是北京西南邊陲古鎮,距北京80公里,北依太行山,南臨拒馬河,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是欣賞自然風光、觀賞文物古跡的旅游勝地。
1991年,村內發現了北宋真宗年代修建的古戰道。戰道從地面進深4米,青磚結構,順砌,上下錯縫,頂部為立磚順砌。這種砌法與宋、遼時代營造法式一致。古戰道2米,并排可列3人,高度為2米3左右,下面青磚墁地,邊側設有流水槽,盛水缸,墻壁有臺燈,頂部有通氣孔,地道內有一深水井,地道兩側均有寬約2米的藏兵室,有的藏兵室內上有土坑。古戰道在古鎮地下四通八達,迂回曲折,通四門城樓,通片上村任家墳,初步探測約為1500米,現已發現和復修400多米。宋、遼對峙時期,由于古戰道退能守,進能攻的優良軍事性能,曾迫使幽州一帶遼軍專心固守不敢南下犯宋。
到了明代,古戰道的軍事性能進一步得到發揮。明初洪武年間,元朝貴族潰逃蒙古漠北,但時刻伺機反撲,不時南下犯境,古戰道成為明軍抗擊蒙古韃子的軍事堡壘。據文物專家認定,張坊古戰道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唯一一處軍事性古戰道,文物價值和軍事價值非常高。
據房山縣志記載:“縣西南七十里,張坊街北樓三層門南向。高可數丈下層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約二里通任家墳,俗傳任為閣老。由下層樓上中層半途轉折處有井一,相傳其井中設有刀山劍樹,顛而入,無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層可遠眺,上中兩層亦通地道。”傳說鎮樓明代皇親任閣老重修過。
鎮樓毀于日本侵華戰火,現在所看到的鎮樓,是依原樣復建的。
張坊不僅有古城、古鎮樓,還有大遼天慶古塔,與拒馬河鐵鎖崖、孫臏山遙相呼應,與云居寺、中山寺、黃姑坨、下寺唐塔、鎮江營塔、照塔等,相沿成線,迎天下游人光臨,共享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明……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村
交通路線
公交
917路(天橋-張坊)市區公交站點天橋、
廣安門、六里橋到張坊站,或張坊總站下車
自駕
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下道,經琉璃河房易路口左轉,長溝路口右轉上云居寺路到張坊古戰道,或由京石高速閻村出口下道,上京周路經房山到
周口村路口左轉,上房易路到長溝路口右轉上云居寺路可到張坊古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