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筍凍--只要你到
廈門,
廈門人肯定會向你推薦“土筍凍”,因為大家都把它列為廈門第一風味小吃。雖然州、
漳州等沿海一帶也都把“土筍凍”列為當地的特色小吃,但要說正宗還是數廈門海滄的“土筍凍”了,海滄有三寶,其中一寶就是“土筍凍”。
2、蛤蠣煎--外皮焦黃,內里軟嫩,還可以咬到絲絲的蛤蜊肉,味道獨特。地址:龍頭路農貿市場西門對面。
3、海礪煎--廈門、漳州和
臺灣的做法各不相同。廈門的襦軟、漳州的香酥,
臺灣的只見過沒嘗過。廈門的海礪煎用的是地瓜粉、蛋液和大蔥摻拌,自家都可以做。
4、沙茶面--其妙處在湯頭。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腌制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將蝦醬、蒜頭醬按先后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
5、面線糊--面線糊就是把一種易煮爛的細面在熬好的高湯里煮到部分呈糊狀部分還是面條,然后直接倒到碗里,放入蔥花。配料自然很多種,可以做豬肝面線糊、豬肉面線糊等,分別就是在煮的時候把鮮豬肝片、豬肉片也煮進去,提升面線糊的鮮美。煮好怎么吃,單吃也可,把油條剪成小段放進面線糊里一起吃,也可。地址:龍頭路200號 龍頭面線糊店
6、南普陀素菜--堪稱一絕,以遵循佛教飲食傳統為宗旨,堅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菜肴質地純美、色、香、味、形俱佳,取名優雅別致。同時,學習、借鑒外地素菜用料和烹飪的經驗, 取其精華,溶入自己獨特的調味方法,是中國素菜中的“瑰寶”。地址:南普陀寺內普照樓
7、廈門炒面線--為廈門獨特名菜。地址:思明區蜂巢山路9路 隨便食府
8、魚皮花生--選用特級面粉、白糖和其他優質配料為表皮、內包上等花生滾合烘制而成,它選料嚴格,工藝講究,具有得香郁酥脆、咸中帶甜的風味,為上等菜料。
9、葉氏麻糍--鼓浪嶼的一道風景線”,據說是“島上唯一可以占道經營的小攤”。麻糍全是老板“手工制作”的——只見他先“用金屬小刀把糯米團撐開成口袋狀”,然后再塞進“好多砂糖和花生碎”,“隨手捏成丸”,最后“在芝麻里滾一下”——“熟練”的技術看得人“眼花繚亂”。再一嘗,味道果然“名不虛傳”,那個“香”,那個“糯”,“贊”!
10、鼓浪嶼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廈門餡餅分兩種。甜餅是以綠豆沙為餡,加豬油,白糖烘得。咸餅是以肉丁為餡,加豬油白糖所制。皮酥餡靚用來形容廈門餡餅,毫不夸張。而在南普陀寺,有一種素油餡餅,餡心除了綠豆白糖還有黃花木耳的。廈門餡餅以慶蘭齋最為著名。
11、春卷--閩南和臺灣春節期間有吃春卷的習慣,相傳是鄭成功攻打臺灣時發明流傳下來的。取春卷皮鋪在盤上,涂上添辣醬再放入香菜,海苔和貢糖,最后放入菜,包起即可。
12、黃則和花生湯--廈門風味獨特的甜湯佳點,清甜爽口,滋補潤肺。廈門方言有一句:“頂開花,下結子,大人小孩愛吃甲要死。”黃則和花生湯取料精細,泡發考究,燒煮時間及火候恰到好處。其中成品具有花生片完整無缺、清香酥爛、入口即化、湯甜而不膩的特色,曾獲1986年
福建省小點比賽“金獎”殊榮。
13、廈門燒肉粽--在港臺及
東南亞一帶頗有名氣,其中以“好清香“的燒肉粽最為聞名。其制法五關:第一關是選料要精,第二關是精工細作,第三關要掌握好火候,第四關是配好蘸料,第五關燒好的肉粽要隨時保持熱度,只有熱吃才有香味撲鼻之感。廈門肉粽米是有炒過的,多有加調味,所以顏色比較深也比較入味。很久沒吃
中山路文化宮車站附近這家老店的了。最近一吃,手藝還保持著,以前太牛了,所以一直屏蔽他們,哈哈。這家在廈門很有名,老店,以前的店面很小,很早就賣完收攤。另一家肉粽推薦吳再添家的,分加料和不加料,價格也有不同。
14、廈門鴨肉粥--鴨肉粥清淡便宜,老太婆小孩子都適合,咸稀飯和配料是分開賣的,咬得動的可以加鴨肉、鴨脖子,咬不動就加海蠣、魚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配料可以搭配。地址:
大同小學對面的鴨肉粥店(從輪渡車站坐到
大同小學站就能到)。
15、廈門炸五香--將瘦豬肉配上青蔥、扁魚、荸薺、薯粉、鴨蛋、味精、上等醬油、白糖和五香粉,攪拌均勻,用豆皮包成卷,入油鍋炸熟,切成小塊;吃時要配上沙茶辣、紅辣醬、芥辣、蘿卜酸、芫荽、甜醬等佐料,味道可謂鮮美無比。
16、炸芋餃--好吃的芋泥包上好吃的花生餡再下油鍋炸。地址:大同路第七市場口,炸芋餃有兩種口味,甜的就是上面寫的花生餡,咸的韭菜肉餡,應該和韭菜盒內餡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