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位于壽縣城南30公里處,古稱芍陂,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始建于春秋時期,原周長有60公里,相傳為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是我國最早的人工水庫。
芍陂施工技術講究,選址合理,蓄灌關系考慮周全,被譽為“神州第一大塘”。為紀念孫叔敖,北堤外建有孫公祠,現存殿宇、碑庫各3間,石刻19塊,碑文記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區分布、用水規劃及歷代整修情況。
如今的安豐塘水域面積達5萬畝,灌溉著江淮大地63萬畝良田,堤壩內坡由石塊鋪砌,塘內煙波浩渺,堤岸綠柳成蔭,不少國內外水利專家和國際友人來這里參觀考察過。
安豐塘作為這片楚都故地的“心臟”,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遙想當年,一代名相孫叔敖動議開挖這方陂堰時,科學選址,合理布局,上引大別山區充沛水源,下控一望無際的淠東平原,上循天地大道之運行法則,下應周邊環境的相互協調,故“納川吐流,灌田萬頃,無復旱災”。結阜成崗、聚水成淵的古壽春,從此“人賴其利”而“境內豐給”,締造出綿綿2000年光輝燦爛的農業文明。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的原因,正是這片沃土仰安豐塘福祉而興旺發達之故。
安豐塘施惠于萬民。水利興,農業興,百業旺,古壽春很快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六大商業都會之一。今天,壽縣之所以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境內座落有“前人良法美意,后人發揚光大”的安豐塘,是不可分割的。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而安豐塘所構架的農業文明卻長盛不衰,壽春城的戰略地位也一如既往,歷代王朝均在此設州置府,名噪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