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來源:中國國際旅行社發布時間:2011-04-06
老北京走街串巷的飲食挑子雖然過往頻仍,但卻并非雜亂無序。無論從一天的光景還是從四季的變遷,各色食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叫賣時間和方式,好像生活把他們有意安排到某一時刻,讓他們成為這一時刻的敲鐘人。
豆汁兒,分生熟兩種。北京人稱熟的為豆汁兒粥。豆汁兒一般在下午賣,如同老北京人的晚茶。小販們挑著一副豆汁兒擔子,一頭兒掛著飯臺,另一頭兒掛著一個帶鐵鍋的火爐子。飯臺中間是一大盤紅辣椒絲拌的咸菜條,下層的木盒子里放著炸好的焦圈兒。飯臺四周用小鐵鉤掛著五六個白木小板凳兒,供喝豆汁兒的歇腳。
小販們在胡同里一站,吆喝著“粥,豆汁兒粥?選”從各個院門里就跑出一些孩子,大人們跟在后頭,齊集攤兒前。大伙兒圍坐在飯臺四周,就著焦圈兒、辣咸菜絲,喝一碗從鍋里現盛出來的熱豆汁兒,頓時覺得五臟六腑都舒坦。沒坐的大人們只好端一碗在邊上站著喝,老太太們大都端著家伙出來盛點兒,回家慢慢喝。
賣生豆汁兒的強調豆汁兒的甜酸味道,一吆喝起這味兒:“甜酸嘞,豆汁兒哦?選”明明酸是主味,小販們卻把甜字放在首位,避重就輕,足見其用心之良苦。生豆汁兒給了飲者更多的參與性,有人在生豆汁兒里放糖放米細細熬成,味道絕佳,遠比小販們來得講究。
好心店主發明“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早年間叫做鹵煮小腸,這一品種是陳玉田始創的。陳玉田的先人從原籍——河北省三河縣來北京,在廣安門外蓮花池附近的一家酒鋪門前賣“熏魚兒”。賣“熏魚兒”實際上是賣熏制的豬頭肉、豬下水。來酒館喝酒的多是趕大車、拉人力車、做瓦木工的,所謂“賣苦力氣”的勞動群眾。到此喝“二兩”(酒),買些熏豬頭肉或下水佐酒,順便把自己隨身帶來的干面食(餅或饅頭、窩頭之類)一起吃了充饑。
陳師傅覺得天寒地凍、北風呼嘯的時候,這么吃太不舒服,就把顧客帶來的干面食與豬頭肉、豬下水等在一起煮過,供顧客食用。每當陳師傅為顧客端來有肉有餅、連菜帶湯的這么一大碗時,不僅熱氣拂面,而且肉香撲鼻,比吃冷豬頭肉更為可口,別具香味。由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從此陳師傅不再與別人爭著賣“熏魚兒”,改為賣這種由他創制的食品——鹵煮火燒。
北京人吃小吃說道多
有人把北京小吃的風味特點總結出三條:一是味兒,咸甜分明,味覺刺激明顯;二是質地,要么酥脆可口,要么軟滑順口,少有皮的塌的;三是溫度,有的吃起來燙嘴,像剛出鍋的熱炸糕、白湯雜碎,有的入口冰涼,像江米涼糕、艾窩窩,絕沒有不涼不熱溫溫吞吞的。
不過,在下還想加上一條:色彩。北京幾百種小吃絕對稱得上五彩斑斕,金燦燦的豌豆黃、瑪瑙般的蜜三刀、白玉般的豆腐腦、紅彤彤的炸灌腸、紫油油的栗子涼糕……悅目而又可口,給人雙重享受。這樣才稱得上色、香、味俱全。
北京人吃小吃也有說道:吃炒肝、喝面茶決不用勺子和筷子,而是端著碗底兒,轉著圈喝;吃鹵煮火燒不能放香菜;吃豆腐腦兒不能放辣椒糊,得放辣椒油;吃煎灌腸不能用筷子,得用牙簽……您若不是這樣吃,老北京人會說你是沙鍋安把兒——怯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