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區,隸屬于貴州省銅仁市,是銅仁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副中心。東南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西南接新晃侗族自治縣和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西與黔東南州岑鞏縣接壤,北與銅仁市碧江區、江口縣毗鄰。萬山區以喀斯特巖溶地貌為主,集山、水、林、洞為一體。中國汞都萬山國家礦山公園是2005年國土資源部批準的首批28家國家礦山公園之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開發建設中的汞都國家礦山公園主要以萬山城區的汞礦礦業遺跡為核心景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一期建設的重點項目包括汞都博物館、蘇聯專家樓景區和黑硐子、仙人洞古代采礦遺址景區及冷風洞、大坪坑、沖腳地質生態恢復示范點等景點景區仙人洞遺址在通往仙人洞的山梁上有一個佛道合一的小寺廟——威靈寺。威靈寺即是一位白髯飄飄的道長傳道、煉丹之處。長年累月,在儒道釋相互滲透的歲月中,形成了一座寺廟,是礦工進洞前必拜的場所。威靈寺往下百余米,有一尊獨峰拔起的仙女石。仙人洞內可容納千人的廳堂大體分為上、中、下三層。廳堂內壁坑道縱橫交錯,枝蔓橫生,與黑硐子遺址連成一體,形成巨大的地下網絡。坑壁有許多標記,是古人用以標明礦床及掘進方向的記號,并便于礦工在漆黑、幽深的洞中不致迷途。頂棚碩大的疤痕,就是當年“以火攻石”的印記,是明代“大萬山汞辦局”科技狀況的真實記錄。全境地勢東低西高,中部隆起。東部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深谷密布,西部丘陵,地勢開闊平緩。境內的地層,絕大部分屬海相沉積,厚度巨大。黑硐子采礦遺址是始自秦漢時期的重要開采場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 點文化保護單位。深切的峽谷地貌,使峭壁上形成了較多汞礦露頭,為古人采砂煉丹提供了先決條件。遺址絕壁高約100米,凹槽的弧長約150米;絕壁上開鑿有數十個洞口,洞口的里面層層疊疊,上下貫通,形成巷道27條,有些地方的采礦坑道多達5層;10余條主巷道綿延數百米,與新中國貴州汞礦一坑的采場連為一體;洞內有古代礦工遺留的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