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息烽集中營,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統局設立的監獄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由設于息烽陽郎壩的本部和玄天洞囚禁處組成。軍統內部稱之為“大學”,而重慶白公館監獄和望龍門看守所則分雖稱“中學”和“小學”。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逮捕了許多有影響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囚于國民黨設在
南京的“軍人監獄”。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大舉進犯,
南京岌岌可危,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令軍統將這批人遷至
武漢,不久再遷
湖南益陽,最后轉移到息烽關押。息烽集中營從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銷,先后關押共產黨人、進步人士1220余人。數百名革命者為民族解放事業在這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為充分發揮息烽集中營舊址的教育作用,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
貴州省和
貴陽市將其列為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將其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據了解,該紀念館將在目前集中營舊址的基礎上進行改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新增“四·一”合作社、特齋、原軍統食堂等設施。營區外,將重點建設通村公路、紀念活動場、聲響教育館、接待廳等。同時還將建設石雕、銅雕等雕塑30座和3處碑林、20座蠟像,并派人前往重慶、
成都等12省市搜集1946年息烽集中營撤銷時,轉押去重慶白公館和渣滓洞的72名被關押者的有關圖片、遺物等資料。
息烽集中營舊址為國民黨于抗戰時期在貴州設立的一所特別監獄、秘密監獄,與重慶望龍門看守所、渣滓洞監獄系統稱為國民黨軍統的三大集中營。其中息烽集中營規模最大。息烽集中營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中共貴陽市委將其列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貴州省文化廳、貴陽市人民政府、息烽縣人民政府先后撥款410多萬元對舊址進行修復,增加配套設施。1997年5月29日,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門票:15元/人
地址:近郊息烽縣城南6公里的陽朗壩
交通:息烽集中營舊址位于貴陽北郊66公里處,息烽溫泉距貴陽101公里,貴遵高速公路旁,每日有班車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