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民權縣城西南20公里的白云寺村,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
該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原名叫白衣庵。傳說每當夏秋季節,這里白云繚繞,景色奇異,因此,更名為白云寺。該寺歷史上多次毀于兵火戰亂,又多次重修、擴建。近幾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整修。該寺現占地百余畝,坐北朝南。寺門雄偉,上書“白云禪寺”四個大字。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側為養心殿,后左側有禪堂,禪堂左右有廂房。均系清代建筑。
白云寺內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這是傅作義將軍的姑母傅鳳英長老從
緬甸進獻的,價值30多萬美元。 大殿東側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樹,長在一口大鐵鍋內,鍋體理于土中,稱為“鐵鍋槐”。這是白云寺的一大奇觀。
大雄寶殿后,有一經棟,又名多寶塔。高4米,九級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眾僧拜佛圖、六僧鼓樂誦經圖、《提婆呵》經文、一佛圖及日、月、鶴、蓮花等。刻工精細,古樸大方。
寺
東北五十米處有佛公靈塔,高4米,樓閣式,三級六棱,下部為六棱形須彌座。塔正面陰刻“佛公靈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還刻有門、窗、花、鳥、蟲、草、獸等。此塔玲瓏小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