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公亭位于資江南岸,在
資陽橋南端西側的白鹿山上,是
益陽市區一座小巧玲瓏的袖珍公園,是市民雙休度假的一個好去處。
裴公亭,是為紀念唐代名相裴休而修。裴休字公美,
河南濟源縣人,博學多能,工于詩畫,擅長書法,在唐憲宗時,他任兵部侍郎兼領諸道鹽鐵史,后晉升為中書侍郎和宰相,改革漕運積弊,制止藩鎮專橫,頗有政績。晚年遭貶任荊南節度史,潛心研究佛家經學,常路經益陽,小住十天半月,在江邊結蘆讀書誦經,后來人們索性在青山云樹之中,修了一座樓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裴公十分高興,流連忘返,朗朗的讀書誦經聲,曾引來仙白鹿駐足聆聽。
古代的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1923年由地方捐資重建的裴公亭,亭高三層,氣勢恢宏,門上有直書的“裴公亭”門匾,亭內供奉有斐公畫像,和出生在益陽的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清代翰林院學士胡達源二位先賢的神位牌。登亭頂遠眺益陽古城,漫江碧透的千里資江,滔滔北去,流入洞庭;江北的十里麻石街,商賈云集,生意紅火。一幅迷人的畫圖,確實叫人心曠神怡。并且由于裴公亭,依江而筑,古樹環抱,遠望樹色蒼茫,煙云繚繞飄逸。因此被墨客詠名為“裴亭云樹”,為益陽古十景中之一景。
現在屹立在橋頭的裴公亭,是1982年重新修建的,它既保持了古典樓亭的風格,又富有現代建筑的氣派。亭上三個蒼勁雄渾的行書字:裴公亭,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亭門兩邊,雕刻著一幅醒目的對聯:裴亭月隱千年樹,白鹿鐘回萬里云。在亭一層的廳中,有一幅裴公的全身畫像,面對滔滔北去的資江,神情是那樣瀟灑飄逸。登上亭頂,極目四望,一窗一處景,一方一幅畫。向北望,彩虹飛架南北,益陽大廈沖去霄;向南看,國道上車水馬龍,古城象一支紅杏出墻來;向東望,新修的沿江風光帶,重現了“西灣春望”的畫圖;向西望,千里資江如彩練,白鹿群雕在亭下聆聽“古城進行曲”。小巧玲瓏的裴公亭,集樓召亭閣于一體,江樹木花草流水于一處,亭周建有著名作家葉紫紀念臺,匯集益陽古十景畫的藝術長廊,塑有白鹿群雕,人造石鐘、通幽的曲徑臺階,小巧的望江亭閣,雙休假日,信步到裴亭一游,真不失為是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