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明代定都
南京,蘇皖兩省鄉試及全國性會試場所;遷都北京以後,
南京為留都,仍為科舉考場。清代初期,南京為江南省首府,故貢院一直沿用「江南貢院」之名。
江南貢院貢院四周建有兩重圍墻,上面布滿荊棘,以防夾帶作弊,故世人又稱貢院為「棘圍」。
江南貢院曾占地約三十萬平方米,東起姚家巷,西至貢院西街,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為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後只剩一個四合院式結構的樓宇,只作展示當時繁榮景象的博物館,內有一可感知貢院盛世時宏大的建筑模型圖。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翁同龢、李鴻章,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張謇等人皆出於此。
在清一代,科考共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試中舉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
江蘇籍49名、
安徽籍9名,共計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
江南貢院,位于南京城的東南隅,它東接桃葉渡,南抵秦淮河,西鄰狀元境,北對建康路,為古之“風水寶地”。據《南窗紀談》所載:建康(南京)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創建,起初為縣府學考試場所。占地不大,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鄉試、會試于南京舉行。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于北京,但南京仍為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后經明、清兩代的不斷擴建,至清光緒年間,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余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梁、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為全國考場之冠。
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南宋(1169年),是縣、府學考試場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鄉試、會試都集中在南京舉行,回此,縣學、府學必須另建考棚。當時東邊營的下江考棚,原為江寧縣學考場,雞鳴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縣縣學考場。明成祖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薈萃之地,考試仍在此按期舉行。這時成祖又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均有擴建,到清光緒年間,貢院占地達數萬平方米。其規模之龐大,為當時全國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至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20644間,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辦公住宿用房在內。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貢院也隨之失去作用。1919年開始拆除貢院,除留下貢院內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號舍作為歷史義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為市場。
明遠樓是貢院內棟宇之一,樓凡三層,作四方形,四面皆窗。位于貢院中心,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十子人貢院考試的行動和院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迫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是有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并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囂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墻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碑文最后嘆道:“今則數百年文戰之場,一巳盡歸商戰,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
如今這里攤販櫛比,行人熙攘,十分熱鬧。
地址:秦淮區夫子廟金陵路1號;
門票: 20元;
交通:
乘游2、游4路,1、7、31、40、301路車在夫子廟站下,乘2、4、16、33、44、49路車在長樂路站下;
美食:
江南貢院在夫子廟內,附近有許多南京特色小吃;現在麥當勞等洋快餐店也開進了夫子廟。飲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