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新四軍白駒獅子口會師紀念碑,坐落在
鹽城大豐市白駒鎮獅子口橋
東北境,于1986年6月建成。
1940年7月,新四軍奉命渡江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在黃橋與國民黨
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頑軍決戰勝利后,揮師北上,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黃克誠率部從淮
海地區南下,于當年10月10日在白駒獅子口兩軍勝利會師,創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85年,大豐縣人民政府特立此碑,以示紀念。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八路軍、新四軍白駒獅子口會師紀念”碑名,并有陳毅元帥的兩軍會師詩碑等,列為大豐市文物保護單位。白駒八路軍、新四軍會師紀念館位于白駒鎮施耐庵紀念館東側,2007年興建,2008年竣工,投資500萬元,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設有陳列館、電教館、歷史資料館、接待室等,功能設施配套齊全。
八路軍、新四軍白駒獅子口會師紀念碑,占地1600平方米。碑身為鋼筋水泥建筑,高22.6米,形似一把直插云天的雙刃寶劍,頂端浮雕為鐮刀斧頭,象征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共領導下的兩支工農抗日武裝。碑的正面朝西。上刻由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的新四軍第三師原副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手書:"大路軍、新四軍白駒獅子口會師紀念"。碑的底座為方形,上下兩層,下層稍大。為400平方米,朝東的一面,刻有碑文,內容是:
1940年7月,新四軍奉命渡江,開辟蘇北。在取得黃橋決戰勝利后,繼續揮師北上。與此同時,八路軍黃克誠部從淮海地區南下。1940年10月10日,新四軍與八路軍一部在白駒獅子口勝利會師。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在劉少奇政委和陳毅代軍長的領導下,堅持華中敵后抗戰,鞏固和發展了華中抗日根據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
東方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繼先輩大業,創后世宏圖,特立此碑,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