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紅色故里——走轉折之路——觀戰斗遺址——品農家美味。黔南州大力開發
紅色旅游資源,精心策劃
紅色旅游路線,為游客準備了豐富的“紅色旅游”大餐,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深受游客熱捧。
甕安“猴場會議”會址
1934年12月31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占烏江南岸甕安縣猴場(今草塘鎮)。當晚,中央政治局在距離猴場西1公里處的下司宋家灣村召開會議,這就是黨史上著名的“猴場會議”。
“猴場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指出中央紅軍應當“立刻準備在川黔邊廣大地區內轉入反攻……徹底粉碎第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這一決定重申了“黎平會議”決議,為即將召開的“
遵義會議”作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準備。
從此紅軍行動由被動轉入主動狀態。周恩來總理將“猴場會議”稱為“遵義會議的前夜”;史學界將“猴場會議會址”譽為“偉大轉折的前奏”;當地群眾和游客則把猴場會址路段稱為——走轉折之路,認為走過此路將好運連連。
紅軍強渡烏江戰斗遺址
距離甕安縣城45公里的烏江江界河渡口是通往遵義的主要渡口,江面寬120多米,兩岸懸崖絕壁,橫亙天際,形成“烏江天險”。
1934年12月31日,“猴場會議”以后,中央紅軍立即作出強渡烏江的決定。1935年1月1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率領中央紅軍,經過3天3夜的頑強戰斗,強渡烏江,擊敗黔軍,向遵義挺進。該戰斗遺址于198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列入省級和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上長461米,寬13.4米,橋面至最低水面263米,主孔跨徑330米,人稱“天下第一雄橋”的江界河大橋,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峽谷風光、人文景觀、戰斗遺址等別具特色的江界河風景區。
鄧恩銘烈士故居
鄧恩銘是中國革命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在13位代表中他是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1901年1月,16歲的他離開家鄉赴
山東求學,1925年8月出任中共
山東省委書記,1931年4月在
濟南市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時年30歲。鄧恩銘烈士故居位于荔波縣,1982年被列入
貴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列入
貴州省和黔南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1年以來,江澤民、胡錦濤、陳云、喬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為該故居題詞,胡錦濤、喬石等曾親臨故居參觀。
荔波“板寨會議”紀念館
1930年4月,由鄧小平等同志領導的
廣西百色起義軍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為避開敵人主力,補充給養和武器彈藥,轉戰黔桂邊界,在荔波縣洞塘鄉板寨村勝利會師并召開了重要會議,史稱“板寨會議”。
這是紅七軍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板寨會議”之后,紅七軍急速前往
黔東南,趁敵移軍援湘,后方空虛之際,攻打庫存敵黔軍軍械重地的榕江縣城,繳獲大量槍支彈藥,為紅七軍轉戰粵、贛邊界,勝利地與在江西的紅一方面軍會合奠定了基礎。鑒于其重要歷史意義,荔波縣被省委、省政府批準為“革命老區”。經過多年的精心保護和幾番修繕,“板寨會議”紀念館如今游客絡繹不絕。
黔南州重點打造的荔波鄧恩銘烈士故居、板寨紅七軍會師舊址,甕安“猴場會議”會址、強渡烏江戰斗遺址,獨山深河橋抗日文化園、黎明關抗日戰爭遺址、佳榮坤地紅軍休整地、永康穿洞抗戰遺址等20余個紅色景點被列入我省重點建設的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這些紅色旅游景區與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
喀什特森林、大小七孔、水春河、樟江自然風景名勝區、江界河風景區、斗篷山風景名勝區、三都水族風情等融為一體,構成了黔南豐富、奇特的旅游網。
在全州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游、自然生態游等帶動下,黔南州連續數年實現旅游總人數位居我省第二,旅游收入第三的好成績。僅2010年全州就接待旅游總人數2324.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35.28億元,全州旅游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29.3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