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
倫敦泰晤士
河北岸,原是一座本篤會隱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
英國國教與
羅馬教廷決裂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即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的教堂,1540年之后,一直是
倫敦的國家級圣公會教堂。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后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后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圣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筑物中,大都會專為杰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
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后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里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禮。王后之兄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
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里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于圣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于1066年的圣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系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后,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后,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筑師、哥特復興式建筑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據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護國主克倫威爾被殺后,頭顱掛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頂上61年。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深震動。他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組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于才能的尊敬。”
交通:坐地鐵District或者Circle Line到【St James's Park】下。或者坐Jubilee,District,Circle Line到【Westminster】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