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洞位于秀麗的魯
山南麓,發育于地持年代上的古生代奧陶紀石灰巖巖層中,該石灰巖系海(相)中沉積巖層,其生成年代距今為4.4-5.0億年,九天洞的形成卻只有一百萬年左右的歷史。九天洞洞腔長518米,高5-18米,游程往返約1.2公里,洞體結構十分穩定,洞內化學堆積類型十分豐富,多達37種;其中稀有類型有7種,大面積的球狀和針狀結晶體、月奶石、石花、石蓮被譽為“九天四絕”,是全國稀有景觀類型最多的溶洞,同時又是石花面積最大的溶洞,具有重要的科學和觀賞價值。
此洞之所以稱為“九天”,是因為神話傳說中天有九層,即九天,而這個洞也有九個大的洞廳,景觀可與神話中的天宮相妣美,所以叫九天洞。這九個廳分別是:天地之間廳、步天廳、天河廳、天宮廳、天街廳、天國花園廳、巡天廳、夢幻天堂廳、別有洞天廳。2001年初中國著名的洞穴科學家、中國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為首的設計組對九天洞進行了全面的科學調查、鑒定與設計,并完成了燈光改造工程,其科學化與現代化設計均居全國游覽洞穴的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