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年間,是
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里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里作為必朝之地。
碧山寺建筑宏偉,環境幽美。寺區林蔭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絕佳。寺內共有屋宇五十余間,文物珍寶不少。其中毗盧段,又稱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毗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左壁從后墻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彌勒、威德自在、凈諸業障、圓覺六菩薩;右壁從后墻角向門窗前依次排列普賢、金剛藏、清凈慧、辯音、普覺、賢善首六菩薩,門兩邊各立一尊金剛,所有菩薩的后背都飾有靈光,妙德和普賢二菩薩身邊又有待理菩薩,殿內設置顯得莊重而有氣派。
寺中最珍貴的當數“
緬甸玉佛”和“華嚴經字塔”。
緬甸玉佛,現安置在寺中的戒壇殿中。“華嚴經字塔”長6.1米,是一幅寫在白綾子上的佛經字塔。懸掛起來一看,宛如一座七級玲瓏寶塔,飛檐風鈴,猶如工筆畫成。近前細看,方知是由綠豆大的楷書毛筆字組成。全塔正好寫了一部《華嚴經》,計600043字。是由許德興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時間書寫而成的。這幅華嚴經字塔現在陳列在顯通寺的后高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