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是在我國迄今已發掘的最大古墓葬——秦公一號大墓遺址上,由
陜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農民集體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興建起來的,系我國第一座農民集資興建的博物館,,2007年9月經
寶雞市政府同意改制為國有博物館,并對外開放,隸屬于寶雞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先秦陵園博物館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園是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
(公元前383年)294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秦國在這里不僅完善了奴隸制度,并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逐步進入了封建社會,經過19位秦公的苦心經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雄厚了基礎。
該遺址博物館面積98畝。其中有三大遺址:(1)秦公一號大墓遺址,面積5334平方米,墓主秦景公,系秦穆公四世孫,是秦始皇第十四代先祖。該墓是中國迄今發掘的最大墓葬,它的發掘占據了我國考古史上“五個之最”;(2)車馬坑遺址面積2088平方米,內有秦公率領群臣駕御車馬田獵的強大車馬陣容,車60乘,馬160匹,馭手、將士百十余人,及各種兵器、禮器等;(3)祭祀坑遺址,面積60平方米,內有珍貴的祭器、祭牲和五組車馬。本館展示了大秦帝國從奴隸社會過渡為封建社會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豐富多彩
的社會面貌,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該遺址博物館有兩道秦式建筑館門,首門與二道門之間,有一條200米長的館內東西中軸路,第二道館門兩側,各配建了秦式門闕。車馬坑遺址和大墓東墓道位于
中軸路的南北兩側。翠綠的刺柏和線柳整齊的排列于中軸路的兩邊。格局井然有序。進入二道館門,駛入人們的眼簾的是石磬影碑,其后是槨室陳列館。陳列館內兩側墻壁上配有大墓發掘時的現場照片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照片及圖片資料,還展示了大墓內出土的2500多年前埋在地下,至今完好如新的槨木等文物。陳列館內有
復原的我國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黃腸題湊”葬具,游人可進入黃腸題湊內參觀,這是我國惟一可供游人進入槨室內參觀的場所。祭祀坑位于槨室陳列館后
100米處,與秦公一號大墓西墓道平行,相距12米。被郁郁蔥蔥的松柏所環繞。
地址: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
門票:15元
交通:
西安城西客運站乘
西安至鳳翔長途車,轉乘至南指揮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