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昆明市東門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原為明代光祿大夫施石橋的別墅,崇禎年間(1628-1644)其曾孫施泰維捐贈建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地震后重修。寺內有一棵伏曇樹,相傳來自
印度,寺因之得名,古樹依然聳立在寺內藏徑樓偏院內,墻上有石刻題泳“優曇獻瑞”四個大字,該寺歷來以花木繁艷著稱,民國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藝花名于滇中”,使寺內“花木亭亭,四時不謝”,當年培植的牡丹、春蘭、雪蘭、虎頭蘭、緬桂花、垂絲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時,現絢麗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著國內外的游客。
前、中兩園新增的錢南園紀念碑廊、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石刻、全國名聯碑園等,值得一覽。1996年4月,后院的瑞應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層八角的“瑞應塔”。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樓遠眺的螺旋式觀覽塔。登臨塔樓,昆明市區林立的高樓大廈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它的四周山地上,遍植貼梗海棠、火把果、杜鵑花、雪松等花木,還有新建的長廊、小亭和垂釣池。曇華寺面積約與圓通寺相等,但圓通寺的建筑比較大方、壯觀,而曇華寺的建筑則小巧玲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