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皖東鳳陽縣城的
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營建的一座卻于中途夭折的都城。
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以《宮皇圖》為模本,設置“行工部”,其“規模之大、規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
中都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約30公里,設四門,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干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4門。即南曰承
天門、北曰北安門、東曰東安門、西曰
西安門。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占地84萬平方米;皇城墻高15米,全為長40、寬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磚所砌。
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的正北門(未建成),全長近7公里。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筑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后為后三宮。
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臺、社稷。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后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墻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臺基及1100米長的城墻,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現正陸續修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