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藏高原奔騰南下的金沙江、瀾滄江、
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嶺、怒山、高黎貢山三大山脈的夾持之下,在滇
西北境內形成了“三江并流”的舉世奇觀。金沙江指長江上游從
青海省
玉樹縣巴塘河口至
四川省
宜賓市岷
江口一段,全長2308公里。相傳過去沿江一帶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
青海,經
西藏從德欽縣進入
云南,繼續南流于橫斷山區,在
麗江縣石鼓鎮突然折向
東北,形成一個V形大彎,人稱“長江第一灣”。納西語稱這里為“剌巴”,意為虎嘯處或虎族之花。
前人有詩云:“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關于江灣由來,民間傳說: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結伴出游,半途發生爭執,大姐、二姐固執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陽升起的
東方尋找光明和愛情,到古鼓后,告別兩個姐姐,毅然轉身東去。金沙姑娘轉身處,就成了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山縈水繞,景色如畫。這里江流開闊平緩,江邊柳林如帶,四周有層巒疊嶂的云嶺山脈綿延環抱,層層梯田盤繞山坡,與平疇沃野、村落瓦舍相連,享有“小江南”的美譽。 石鼓鎮距麗江縣城70公里。在金沙江流轉角處的小山崗上建有一面漢白玉雕成的鼓狀石碑,石鼓因此得名。石碑直徑1.5米,系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年)間,麗江土知府木高向北進軍吐蕾,得勝凱旋后的記功碑,石碑兩面都有陰刻銘文。
石鼓渡口江面寬闊,水勢緩和,適于擺渡,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瀘”(金沙江古稱瀘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在賀龍、任弼時、肖克率領下,從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碑高8.1米“紅軍長征渡口紀念碑”,立于突兀的高坡上,氣勢雄偉,莊嚴肅穆,俯臨“第一灣”,能讓你頓生崇敬,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前的牌樓是紅軍渡江紀念室,“陳列室”里陳列的紅軍長征遺物,將使你更形象地了解半個多世紀前的這支偉大的軍隊。 石鼓碑右側的江灣堤岸上,有一片護堤柳林;碑左側有沖江河匯人江中。河上建有鐵虹橋,橋長17米,鐵鏈上鋪木板,兩側也用鐵鏈護攔。該橋系晚清石鼓舉人周蘭坪倡建。
石鼓至
塔城約100公里的公路,全線緊依在金沙江西岸。游這條線,首先是走進如畫的江灣風光,而沿江兩岸遍布的古跡、古渡,又讓你走進一條歷史文化的長廊,一種厚重感會貫穿整條旅游線。你正走入一個更古老的納西傳說。石鼓、巨甸和
塔城,是這條線上景點集中的三個游覽勝地。石鼓鎮在歷史上是內地和藏區茶馬互市貿易古道上的一座重鎮,集市貿易興旺,如今三日一集,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