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推薦:旅行新方式--搭乘地鐵暢游北京名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北側。也稱“北京民俗博物館”,是民俗類文博院館型人文旅游景點。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間,由玄教大宗師、道教正一派教主張留孫及其弟子吳全節出資興建,主祀
泰山神東岳大帝,后經明清兩朝不斷擴建,逐漸形成了中路正院和東、西路跨院三部分組成的建筑格局。全廟占地0.04平方公里,古建筑物300余間,集中體現了元、明、清三代建筑風格,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
東岳廟的主體建筑集中在中路正院,布局整齊,規制宏麗,完全是按帝王之尊營造的一座神宮。中路正院采用軸線對稱的布局形式,將琉璃牌樓、廟門(已拆除)、洞門牌樓、瞻岱之門、岱宗寶殿、育德殿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兩側則均勻、規整、對稱地分布著三茅君殿、炳靈公殿、阜財神殿、廣嗣神殿以及七十六司、東西御牌樓等建筑。沿軸線的縱深方向,形成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的六進院落。
東岳廟素以“三多”(神像多、楹聯匾額多、碑刻多)著稱于世。廟內供奉東岳大帝眾神體系、眾多行業的祖師神等。由于東岳廟“神像最多,酬神最易”,自古至今“行香者甚眾”。廟內各殿前均掛有匾額、楹聯,文字內容振聾發聵。如“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等警醒世人的語句,集中體現了中國民間信仰中懲惡揚善觀念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歷史上東岳廟碑石數量首冠京城,老北京流傳著“東岳廟的碑刻數也數不清”的說法。根據資料記載,廟內石碑多達160余通,大多為歷朝修建東岳廟和民間善會行香走會的記事碑。老北京有句順口溜“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講的就是東岳廟內頗具特色的四塊碑石。目前,中路正院的東西碑林共有石碑89通,重現了東岳廟“石碑多”的特色景觀。修復后被辟為京城唯一一座國辦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1999年中路正院對外開放。“祈福迎祥,帶福還家”是東岳廟的文化特色,設有走福路、繞福樹、掛福牌等系列祈福項目。館內常年舉辦民俗展覽,每逢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都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游園活動。
岱岳殿:全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時期又加修葺。殿內主祀“東岳大帝”。
張公碑: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文、書丹并篆額的《張留孫道行碑》,俗稱“道教碑”,該碑位于張留孫祠堂前的東碑林內,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官九府:陳列于育德殿的天官、地官、水官及文武府臣像,用金絲楠木雕刻,成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是古代宗教藝術的精品。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