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后,改移于進賢門城樓。
因此門通抵學宮,取增進賢士之意,故稱“進賢門”。 已有380年歷史的進賢門是
揭陽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在
揭陽“古八景”中被稱作“譙樓曉角”。
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甕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
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墻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跡。建國后,由于周邊建筑地坪不斷增高,原城墻近三分之一被埋于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并常于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游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游者多在此候車。
交通乘坐3路、4路、5路、6路、7路、10路、11路、17路、18路、市區一環內環、市區一環外環等公交車在“進賢門”站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