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瀏覽
長城的關口之一。位于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
宋時名金陂關 ,后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紫荊關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在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紫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年間,都曾改筑、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御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于 紫荊關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盤道頂端是南天門,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北門有甕城,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紫荊關的關墻總長18160.5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臺19處。
紫荊關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曾經歷大小戰爭130多次。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居庸關作為北京的北大門,是抵御來自北方異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歷史證明,紫荊關在捍衛京城上處于居庸關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明將于謙曾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后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亭林先生)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得更明白:“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歷史上的許多戰例,說明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關,因金兵憑險據守,久攻不下,它抽出兵力南下,一舉攻下紫荊關,在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大敗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長城內側向外反攻居庸關,內外夾擊,居庸關被攻破。紫荊關在捍衛京城上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由此可見一斑。這樣的戰略還可舉出若干。清康熙皇帝兩次駐蹕紫荊關,題有“天子閱武”石碑。現在“河山帶礪”和“紫塞金城”兩座城門及大部分城墻保存較好。 另外,在關城東12公里處有天臺山景區,道路為鄉間水泥硬化路面。景區面積4平方公里,海拔880米,夏季平均氣溫28℃,比平原地區低5℃左右,植被覆蓋率98%。1842年,美國和德國的牧師、大夫、修女在此建造了別墅,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外國山。現在仍有美、德牧師居住過的遺址、水井等。這里有原始森林,古樹參天,四季均可游覽。景區開設了15家農家旅館,可以舉辦篝火晚會、燒烤、跑馬等項目,有天臺山小劇團與游客進行聯誼活動。
易縣旅游勝地眾多,特別是清西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荊關險中蘊秀的古塞風光,渾厚的文物、軍事歷史底蘊,必將隨清西陵一起成為易縣一處新的旅游勝地。
¥568起
¥578起
¥530起
¥455起
¥530起
¥43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