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于
日喀則南約180公里薩迦縣境內。公元十三世紀中葉,這里曾是薩迦王朝的首府,是
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北宋熙寧六年(1073)由喇嘛教薩迦派(花教)創始人昆;公卻杰布創建,薩迦寺便成為該教派的祖寺,后屢經重修。分南北二寺。殿宇宏偉,布局緊湊,富有元代建筑風格。寺內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畫、雕像,素有中國第二
敦煌之稱。薩迦寺是
西藏著名的藏書和寫經中心。收藏各種經書28000多本,經書之多在全國寺廟中居于首位。
薩迦寺,第二個敦煌
到日喀則不可不去薩迦寺。薩迦寺位于日喀則西南130公里處的薩迦縣城里,自備午飯可用一天時間往返。寺中藝術珍品浩瀚,文物價值又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 第二個敦煌"。
從日喀則西行170公里,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加措拉山,便是夾在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中間的薩迦盆地,矗立在谷地中央的那座紫紅色的"城堡"就是鼎 鼎大名的薩迦寺。
其實,那"城堡"只是薩迦南寺。薩迦寺分南寺和北寺,南寺建在平坦的谷地上,北寺建在北面的山坡上。那座山名叫苯波山,山體呈灰白色,"薩迦"的意思就是灰 白土。薩迦北寺由貢覺杰布創建于1073年,并由此逐漸形成著名的薩迦派。北寺如今已經蕩然無存。一眼望去,北邊那片浩大的廢墟仍有當年的恢弘之勢。星羅棋布的 村舍沿山腳向平原展開,直至與縣城連接起來。那些別致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著,古樸的街巷也很有規矩,這種形制獨特的村舍在西藏可并不多見。
薩迦南寺保存得比較完整,它興建于1268年,是一組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它的樣子十分特別,有兩圈城墻,城墻上有垛口,四角 有碉樓,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回"字套著小"回"字,頗有一點戰爭防御的味道.城墻的顏色除了紫紅色以外,還間有黑、白兩色, 這是薩迦教派的重要標志。紫紅色象征文殊菩薩,黑色象征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征觀音菩薩。三色成花,因而俗稱"花教".
主殿叫"拉康欽莫",意為大神殿,殿中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最粗的柱子,要3個人才能合抱,最粗的一根直徑有1.5米。當地人給它們起了一些風趣的名字 ,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納色欽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民間流傳著"皇帝賜柱"的故事,傳說八思巴興修南寺時,皇帝聽說了,便賜予他這根直徑4尺的柱子,那柱 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無法運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薩迦。沒料到,那柱子竟出現在寺北的仲曲河上。這個傳說,被人們講得煞有其事。另外3根粗柱子,分別叫" 公老虎送的柱子"、"野牦牛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顧名思義,也都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幾根柱子頂天立地,沒有一點接縫,據考證來自薩迦縣南邊的陳塘 溝谷,屬于喜馬拉雅自然保護區。
大殿內供奉著釋迦三世佛像和薩迦五祖,靈塔殿內還有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這薩迦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說上幾段故事。薩迦教派一度是西藏占統治 地位的教派,其領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家族。昆氏家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世家,傳說在赤松德贊時期,昆氏家族的人做過內相。貢喬杰布以后的五位薩迦派領袖被尊崇為薩迦五祖。
薩迦寺的元代壁畫總計有上萬平方米,以薩迦法王像和曼陀羅最有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薩迦寺所藏經典浩瀚,有2800多函是元、明時期的手抄經 典,發源于古
印度、有上千年歷史的貝葉經在世界上已不多見,但薩迦寺還保存有大量醫學、天文、歷算等內容的貝葉經,有3636葉是用藏、漢、蒙3種文字書寫的。 用金粉、朱砂抄錄的大藏經只有薩迦寺保存的最多。此外,還有元朝皇帝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等等。
地址:位于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城的仲曲
河南岸,日喀則市西南方約160公里處
美食:江孜街頭有不少風味小吃店,以川菜為主,也提供各類藏食。:炮仗面“和手抓羊肉是比較有特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