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圣寺在缽盂山下,距離“
靈山一會”25千米,它背靠九重巖,原名缽盂庵。光緒年間,著名高僧虛云大和尚在缽盂庵舊址上重建了四方叢林--迎祥寺。1907年虛云和尚擴建僧寺,在大雄寶殿內塑五百羅漢。慈禧賜名護國祝圣禪寺,簡稱祝圣寺。1912年孫
中山先生賜匾“飲光儼然”,梁啟超賜匾“靈岳重輝”。
祝圣寺保存了明清禪宗寺廟建筑的格局,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他建筑左右對稱,山門分列照壁的兩側,照壁前建有月牙池,池上有石橋,橋上建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八角亭。大雄寶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式的建筑,左兩側為禪堂、齋堂,背后為三層樓閣的藏經樓,左為方丈室,右有珍寶館,收藏著御賜鑾駕、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玉龍杯、玉佛以及名人字畫等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