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瀏覽
丁村遺址 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1953年發現, 1954年作重點發掘,發現人牙三枚(發現于54:100地點),舊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動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 野馬、納瑪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種。1976年在54: 100地點又發現一塊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因發曹于丁村,故名丁 村人。丁村人形態介于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征,與現代蒙古人種相近而與白種人相差較遠。 石器原料主要為角頁巖,屬石片石器系統。石器較粗壯,以直接丁擊支打制。 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狀器有顯著特點,故命名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質時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舊石時代中期的文化, 主要以丁村文化為代表。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齒,一為上內側門齒,一為上外側門齒,另一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大小、丁村遺址化石形狀、顏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并且出土部位相近,應屬同一個體。從磨損程度估計,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兩枚門齒舌面呈鏟形,有明顯的舌面突隆和指狀突,與北京人的門齒有相近的性質。但無論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舌面隆突和指狀突亦不如北京人的復雜。這兩枚門齒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沒有明顯差別,其中上外側門齒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齒的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齒冠的相對高度(與長度和寬度相比)遠比北京人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人的復雜。這些性質表明丁村人的臼齒比北京人的進步;但仍比現代人臼原始。從3枚牙齒的形態可以明顯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它雖與晚期智人階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層位較早,所以將它歸入早期智人階段。在丁村各地點發現石制品2000多件,石制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層純凈的碳酸鈣外殼,證明曾被河水浸泡過。但很多石制品的棱角仍很明顯,說明它們并未經過搬運或只是經過近距離搬運。石制品的原料約95%為角頁巖,余為燧石、石灰巖。以石片和石核為多,具有加工痕跡的石器只占6.6%。這說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點可能是當時的石器制作場。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擊法(又稱摔砸法)產生,具有寬大于長、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間)、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大且常常雙生等特點;石核也比較大,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臺面的痕跡,這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技術。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以后者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類。砍斫器是用交互打擊法加工的,與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單面打擊的多,交互打擊的少。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石球用石錘打擊而成,尚未發現象許家窯人那種用兩個打制石球對敲而成的正球體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面打擊的,并且刃部較薄。厚尖狀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緣打制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丁村的文化遺物既具有其他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共同特點,如以石片石器為主等,又具有獨特的打制技術和石器類型。丁村文化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既“匼河-丁村系”的代表,與西侯度文化、藍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著密切的源流關系。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