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瀏覽
中國春秋后期晉國都城遺址。位于山西省侯馬市西 北部。面積約35平方公里。據《左傳》記載:成公六年 (公元前585) 晉人由故絳遷都于汾澮之交的新田,仍稱 絳,直至晉亡(據《史記》為前376年;據《竹書紀年》 為前 370或前369)。以后該地歸于魏,漸廢棄。舊說新 田在今曲沃縣西,據考古發現證明應即今侯馬晉國遺址。 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后經多次勘 查發掘,主要有:1956~1957年發掘、勘探,發現古城; 1961年發掘平陽機械廠 2號鑄銅遺址;1962、1965年對 遺址進行全面勘探;1962~1964年發掘平陽機械廠22號 鑄銅遺址;1965~1966年發掘盟誓遺址;1959~1986年 多次發掘上馬墓地;1984~1986年發掘北塢古城府庫遺 址和呈王古城東建筑群遺址。侯馬晉國都城廢棄后未經 大的興建和破壞,地下遺存保存較好,是春秋中晚期的 代表性城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牛村古城南郊。2號與22號兩處鑄銅遺址相距約400米,面積各約2萬余平方米。發掘出房屋70余座,井、窖穴、灰坑、窯、甕棺葬等遺跡1500余個和一處長70余米、寬 晉國遺址7~8米的工作場所。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少量為窯洞式,平面長方形、方形或圓形,一端有臺階式門道。窖穴、灰坑多長方形、圓形,個別棄埋有人骨骸。水井皆長方形,深13~15米,大部兩側壁上有腳窩。出土與鑄銅有關的生產工具有銅和骨制的多種刻刀和多量礪石,還有大量陶范、熔爐、通風管、煉渣和100余件鉛錠。熔爐一般直徑約30厘米,草泥質,由一、二層爐圈和爐盆相接構成。通風管亦草泥質,多呈牛角狀,長40~50厘米。共出土陶范約5萬余塊。各遺址生產上可能有分工。2號遺址的產品以鼎、簠、壺、舟、匜、鑒等禮器和編鐘為主,另有車軎、當盧、馬銜等車馬器和陽燧、帶鉤、鏡等用具。陶范中約半數為模,多數范未經澆鑄,有的且已合好待鑄。22號遺址產品以?、斧、鑿等工具為主,多達數千件,另有少量劍、戈、鏃等兵器和空首布范。絕大部分范經澆鑄,另出多量熔爐、通風管。西南的54號遺址出土空首布芯10萬個以上。空首布范和空首布皆為聳肩、尖足,個體較大。
西北部一個灰坑1964年采集帶鉤和車馬器范1萬余塊,帶鉤形制多樣,有的大小成列。陶范中有花紋的約1萬塊。最常見的主體紋飾為二方或四方連續紋樣的蟠螭紋,形式富于變化。云雷、绹索、鱗片、貝紋多作為鑲邊、界帶或襯地。常見紋飾還有蟠虺、蟠螭銜虺、獸面、龍、鳳、虎、牛、鳥、垂葉、渦紋等。其中蟠螭銜虺、獸面銜螭及鳳紋為多層浮雕式,雄渾古樸,極富特色。還晉國遺址有作為器物座承的人形,其中女性為立人,頭戴月牙形冠,著長衣,腰系帶,打雙蝴蝶結;男性為跪坐人形,“斷發紋身”,腰系帶,背部斜插短劍。紋飾中還有多量錯鑲紋飾,構圖簡練,線條粗細相間,末端尖尾,鑄造后局部或全部需再錯鑲其他金屬或礦物。鑄造較簡單的器物用雙合范一次渾鑄,有的一件多器,陶范可多次使用。鑄造較復雜的器物采用復合范,如大型編鐘范、芯共96塊,分塊、榫卯、澆注系統等,設計合理,分型面平整,合范嚴密,制作技藝純熟。器物附件多采用分范合鑄。紋飾帶則普遍采用截取一部分作為模板翻制范塊,再按器形需要拼接成為較大的范塊,極大地提高了工效。另外發現少量疊鑄小件器物的范。還發現一些器物胚模、裝配模和練習范。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