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瀏覽
坤柔圣母廟坐落于山西省吉縣縣城東北8公里謝悉村土垣上。四周山巒環繞,視野廣闊,廟址居高臨下。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現存坤柔圣母殿為元代遺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內減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間,柱頭施大雀替,額枋兩層,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層設抹角梁,上層施欄額和普柏坊,前后檐及兩山由爬梁承托荷載,中心由斗拱挑承著垂蓮柱,結成疏朗的藻井,結構之奇巧,為我國古代建筑中所少見。
簡介
坤柔圣母廟又名皇天后土廟,或可以直接稱為后土廟。是祭祀土地的場所,是百姓祈求雨水、祈求農業豐 坤柔圣母像
收、子孫滿堂的場所。坤柔圣母廟里供的是后土娘娘,民間也俗稱娘娘廟?!掇o?!穼τ诤笸恋慕忉層腥阂粸楣糯鷮Υ蟮刂Q,與“皇天”對舉。二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三是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遠古時期,人類看到土地具有滋生萬物的功能,便產生了“土地是滋育萬物生靈的基礎”的認識。于是人們像敬重帝王一樣的敬重土地,并在土字前邊冠以帝王之辭“后”。正如杜預所注:“土為群物主,故稱后也。”這一時期人類對于土地的崇拜是出于對土地負載萬物、滋育萬物能力的頂禮膜拜。人們將土地滋生萬物的能力與女性的生殖能力想聯系,將后土塑造成女性的形象,即“地母”。
石刻藝術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石刻
美。據縣志記載,唐尉遲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人火焰式,龕內內多為一佛二菩薩,龕為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其中臥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相較,別具一格。
歷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社會逐步瓦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后土在這一時期由女性 坤柔圣母廟中的石柱
神轉化為男性神,并與具體的歷史人物聯系到一起。西漢政權鞏固后,漢武帝開了由國家統一祭祀后土的先例,并把它作為定制.此后,歷代封建王朝皆把后土列入祀典,使其成為與皇天上帝相對應的、總司大地的大神。這一時期的后土崇拜主要是對土地的自然屬性和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的膜拜。土地成了有地域、有民族的一方土地神祗,被稱為土地爺、土地公、后土神以及后來演變出的城隍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劉徹在雍舉行祭祀皇天典禮后,詔令在汾陰睢上建立后土祠,并在14年間(前113年——前100年)先后6次親自祭祀后土,與祭祀皇天之禮相同。值得一體的是,由于西漢時陰陽哲學的影響,人們認為開天劈地之后,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天陽地陰,天父地母,因此人們就把后土塑造為女神,與皇天相對稱。漢代以降的漫長歲月中,后土神均以女性的形象出現。又如:公元43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為陽,地為陰,帝與后相對應。后來后土為道教所吸收,列為四御之一,其中承天啟效土地祗即后土,后土成為主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的女神,稱為后土娘娘。后土祠正殿楹聯:“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圣德自應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為游客很好了闡釋了“后土娘娘”的含義。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